随着 2025 年东亚杯在韩国落幕,中国男足在本届赛事中以 1 胜 2 负的成绩收官,仅以 1-0 小胜中国香港队,先后 0-3 不敌韩国、0-2 负于日本。尽管结果难言理想,但这支平均年龄仅 25.4 岁的年轻队伍,已被视为国足冲击 2030 年世界杯的核心班底。北青网援引消息称,新周期国足的人员架构将基本延续东亚杯阵容,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的年轻化战略正式拉开帷幕。
一、东亚杯:新周期的起点与试金石
本届东亚杯于 7 月 7 日至 16 日在韩国举行,国足在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的带领下派出了近年来最年轻的阵容。26 人名单中,蒯纪闻、薛庆浩、廖锦涛等 U23 球员首次入选,张玉宁、颜骏凌等老将则承担起 “传帮带” 角色。这种 “以老带新” 的策略在首场对阵韩国的比赛中尤为明显 ——19 岁的吾米提江首次出任左后卫,20 岁的蒯纪闻与王钰栋搭档中场,而 34 岁的颜骏凌则镇守球门。
然而,年轻阵容的稚嫩在强敌面前暴露无遗。面对韩国队,国足开场 20 分钟便连丢两球,吾米提江因位置不适应多次被对手突破,蒯纪闻也因过于拘谨未能发挥出中超赛场的灵性。尽管次战对阵日本时调整为 5 后卫阵型,防守有所改善,但控球率仅 36%、全场仅 4 次射门的表现,仍凸显出与亚洲顶级球队的差距。
二、阵容构成:年轻化与稳定性的平衡
从东亚杯名单来看,久尔杰维奇的选人策略呈现出鲜明的 “新老交替” 特征。一方面,朱辰杰、蒋圣龙等 00 后球员成为后防中坚,王钰栋、刘诚宇等 U20 国青核心首次登上成年队舞台;另一方面,张玉宁、韦世豪等老将仍占据主力位置,承担进攻支点作用。这种搭配在对阵中国香港的比赛中收到成效 —— 黄政宇接张玉宁助攻打入全场唯一进球,这粒进球不仅是国足本届赛事首球,也是黄政宇国家队生涯首球。

不过,阵容年轻化也带来阵痛。中场双后腰高天意与黄政宇的组合被批 “防守硬度不足”,两人在对阵韩国时多次失位,直接导致球队首粒丢球。而在左后卫位置,吾米提江因中卫出身导致的回防速度问题,成为对手重点突破对象。这些问题迫使久尔杰维奇在后续比赛中频繁调整阵型,从 4231 到 541 的变化,折射出年轻阵容的战术适应性挑战。
尽管无缘 2026 年世界杯,但国足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 2030 年周期。东亚杯期间,国足在韩国龙仁市的集训场地边挂出 “新周期、新征程、新面貌” 的标语,明确了重建方向。中国足协在 2025 年工作乐鱼体育报告中提出,要 “全力打好男足国家队 18 强赛”,同时推动 U23、U20 等各级国字号队伍冲击世界杯资格。
这一战略在东亚杯阵容中得到体现。除了征召蒯纪闻、王钰栋等新人,久尔杰维奇还将多名 U20 球员纳入考察范围,其中廖锦涛在对阵中国香港时替补登场,完成国家队首秀。这种 “阶梯式培养” 模式,旨在为 2030 年世界杯储备人才。正如前国脚李彦所言:“找差距和‘换血’是现阶段的关键词,东亚杯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与日韩的差距,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备战。”
四、帅位悬念与未来挑战
随着东亚杯落幕,国足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的去留成为焦点。尽管他在任期内推动年轻化,但球队在东亚杯的表现并未完全服众。对阵韩国时的 0-3 溃败、对阵日本时的被动防守,让外界对其战术能力产生质疑。据北青网消息,中国足协已启动新帅选聘工作,久尔杰维奇能否转正,将取决于后续集训和热身赛表现。
未来半年,国足的计划充满变数。原定于 9 月举办的四国赛可能因中超赛程冲突取消,转而让位于联赛;而 10 月与阿根廷队的热身赛,或将成为新帅上任后的首场考验。与此同时,年轻球员的成长速度、战术体系的稳定性、教练组的磨合程度,都将决定国足能否在 2030 年周期实现突破。
结语
东亚杯的失利并非终点,而是国足重建路上的一次 “摸底考试”。当蒯纪闻在对阵韩国时略显青涩的突破、王钰栋在禁区前沿的机敏跑位、黄政宇首球后的振臂高呼逐渐成为常态,这支年轻的队伍或许能在时光淬炼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正如久尔杰维奇赛后所言:“这是新周期的开始,我们从中看到了好的东西。” 未来五年,这批从东亚杯起步的球员,能否承载起中国足球冲击 2030 世界杯的梦想?答案,或许就藏在他们每一次跌倒又爬起的身影里。